國清寺偶記
與朋友游國清寺,自然談到濟公和尚,因為天臺本是濟公家鄉(xiāng)。
朋友說濟公是明朝人,我糾正說是南宋人,爭論間,恰好遇一國清寺僧人,朋友自以為正確,便搶先上前問之。問話中,聽口音,這僧人不是本地人。
然而令人吃驚的是,這僧人竟不知濟公哪朝人,更不知濟公為何許人,朋友一臉驚愕。其實,我更感意外,本想僧人或許不清楚濟公是哪個朝代的,但濟公這個人物應(yīng)該是知道的,因為濟公和尚在臺州可是婦孺皆知,即使在全國,國人也大部分知曉,而濟公的故事,隨著十幾年前電視連續(xù)劇巜濟公巜的播出,濟公也早已走出國門,遠(yuǎn)揚海外了。近幾年,天臺縣政府為了挖掘旅游資源,建成了頗具規(guī)模的濟公故居和濟公院,成為天臺的兩大新景點。而這僧人身居國清寺,竟然不知濟公!
朋友嘲他在國清寺做和尚竟連濟公都不知,猶如佛徒不知如來,滑天下之大稽。
我告訴僧人,濟公是南宋人,生于1148年,卒于1209年,原名李修緣,天臺縣永寧村人氏。少年出家杭州靈隱寺,一生嗜好酒肉,藐視清規(guī)戒律,舉止裝癡賣傻,卻是一位學(xué)問淵博、行善積德的得道高僧,被列為禪宗第五十祖,楊岐派第六祖,著有《鐫峰語錄》10卷流傳后世,他的很多詩詞收錄在《凈慈寺志》、《臺山梵響》中。他不但懂醫(yī)術(shù),還好打不平,扶危濟困、除暴安良、揚善罰惡,被世人尊為濟公活佛。
我說完后看了看僧人,心想我一個世俗之人都了解濟公,何況他是一個修道悟憚之人,原以為他會面露愧色,虛心接受,不料他卻不以為然,卻不煩其厭地向我解釋說:"這些我不關(guān)心,我只念經(jīng),干活,其他身外之事,我都不管不問,管它誰誰。"( 文章閱讀網(wǎng):www.sanwen.net )
以前小學(xué)念書,語文老師向我們解釋過"和尚念經(jīng),有嘴無心"這個成語,并常用這個成語來批評我們學(xué)習(xí)不用心,而我卻不理解:既然無心,怎么能念得了經(jīng)呢?一直至今,不曾透徹領(lǐng)悟這個成語的內(nèi)涵,今天遇到這個僧人,便恍然大悟了。
朋友還想質(zhì)問這個僧人,我忙把朋友拉開了,并說:"行了,你想想,當(dāng)今社會,官吏多達七千萬,堪比蝗蟲,且在其位不盡其責(zé)者不知其數(shù),更有吃空響者比比皆是,而他畢竟是一個出家人,何必難堪他。"
朋友又驚:"你以前愛憎分明,不平之處,常會冷眉,今日為何如此豁達?"
我笑答:"佛日,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,自凈其意,是諸佛教。"
朋友道:"不懂,請解釋之。"
我又答:"佛又日, 但行善,莫思惡,大道無言,張口便錯,神明不惑,天地看著,生死如幻,四大非我,世智難測如來意,超脫三界當(dāng)念佛。阿彌佗佛。"
朋友道:"還不懂。"
我答:"佛家真諦,可悟而不可言,當(dāng)悟則悟,不悟也罷,不必因此生雜念而自尋煩躁。"
朋友笑道:"我雖不懂,但看得出你似乎已大徹大悟了,比一般僧人悟得透徹,你若遁入空門,可成一代高僧。"
我笑道:"錯矣,高僧豈是世俗之人能奢望的,這就是自生雜念而導(dǎo)致自尋煩躁。"
朋友忽道:"咦,這回我似乎也悟了一點。"
我忙說:"別想太多,回去吧。"
朋友似乎明白,與我相視一笑,執(zhí)手而回。
首發(fā)散文網(wǎng):http://m.pppfeuiej.cn/subject/735921/